中国网 2013年7月25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商业保理”或许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不过,对于众多中小企业业务运作、财务运作等各方面,却蕴藏着巨大商机。在昨日的“中国服务贸易委员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创新发展基地”揭牌仪式上,中国服务贸易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韩家平认为,我国商业保理行业应在三个方面加强创新和突破。
据统计,2012年,我国国内保理业务量突破22000亿元,同比增幅15%以上;国际保理业务量突破900亿美元,再度上演50%以上高速增长的神话。韩家平指出,保理业务因为适应了提升国内、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需要,已成为新兴的贸易融资工具,与信用证业务、信用保险一并成为贸易债权保障的三驾马车。未来几年,我国将继续成为全球最大的保理市场,但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国商业保理行业现阶段仍然面临着法律、财税、外汇、融资风险管理、业务模式等众多的困难和问题。
对此,韩家平认为,应在三个方面加强创新和突破:
第一,在融资渠道和模式方面进行创新。融资渠道是商业保理面临的第一道门槛,我国商业保理企业目前融资渠道有限,成本较高,成为了阻碍行业发展的难题。要实现融资模式的创新,应加强探索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再保理、应出账款的资产证券化等融资产品和模式的创新,应支持商业保理企业在境内外发债、上市的路径,应考虑设立行业发展基金等新的途径,逐步解决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
第二,在风险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当前由于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而且已经建成的一些征信数据库也还没有对保理企业开放,所以保理企业在获取买卖双方的信用信息方面存在很大障碍,在信用评级的模型和技术方面也存在缺陷。要加快推动商业保理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动建立专门的应出账款的转让质押登记系统,推动商业保理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第三,在业务模式方面进行创新。目前我国商业保理企业多数只提供了贸易融资和买方信用担保两方面的功能。商业保理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面向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因此就要综合运用商业保理的各项功能,需要商业保理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创新业务模式。此外,韩家平指出,商业保理行业还要注重电子商务的发展,应实现保理业务对线上线下业务的全覆盖。
据了解,相对于国内保理业务的开展,国际出口保理依然存在着很大困难。由于目前的政策环境并不把保理企业视同为金融机构,所以在外汇账户额度、结算等方面得不到相应的待遇。韩家平透露,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针对融资、法律、财税、外汇等问题已经成立了四个专项工作小组解决相关问题。同时,正在积极建立专门为商业保理企业提供信用信息交换以及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接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