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与分类
十年前当我还是个银行新丁,就开始听到“供应链金融”,那时候这个词还比较小众,只有少数股份制银行偶尔做做宣传。这些年,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供应链金融”已成为网红词汇,每当谈起中小企业融资、大数据、产业互联网、票据、存货融资、订单以及保理等概念时,似乎都要把这个词拿出来说下,其涵义覆盖很广,自成体系,但侧重却经常不同,在我看来,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体系:
1、 以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为代表的基于授信以及资金账户体系,发展于贸易融资的产品体系。
2、 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贸易、生产加工的金融服务体系。
3、 以某场景为基础,以专业交易(物流)平台为媒介,从交易切入到金融的生态体系。
余下的单一金融产品(如保理、货押)或者衍生产品(如供应链资产证券化)由于较零碎暂时不纳入讨论。
可以看出,无场景无供应链,而场景的三个核心分别是账户(资金流)、商品、交易,这也是前述三个供应链金融体系各自最核心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内由于是金融先行、银行体大,在理念上,免不了重金融而轻产业,或许是由于这一原因,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发展整体失衡,一路波折。
二、金融与交易
“金融”是时间和风险的结合体,是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跨期的最优配置决策的行为。而“交易”较早出现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如前文所说,在国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先行者是金融机构,即银行。故至今,金融机构对于供应链金融还是整体视作是金融行为,更关注的是主体信用风险(在巴塞尔协议下对于核心原则的约束);比较而言,较少关注因企业贸易而产生的商业信用,对于产业和商品同样关心寥寥。
很容易发现,金融机构在国内的主要区别就是牌照和资金成本,除此之外同质化极强;但产业的区别就是千差万别,集中体现在供应链、采购、销售、结算、终端市场等多个环节上。在理解上经常会有一种误区,那就是金融业务只能由持牌金融机构来做,但对于供应链金融,由于有了“交易”这个属性,企业本身就可以通过价格及结算方式开展“金融”业务。很多企业对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不大感冒就是因为企业的诉求远比金融机构要多,价格、结算方式、现金流以及不同成本的科目是企业经营及报表中重要的因素,如果对外投资机会不好或负债结构无需调整,核心企业往往更希望采购价格的降低而不是采购结算的延长。通常这和经济周期、企业的所有制属性、行业以及借贷成本有关。
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通常意义上征信所强调的信用更倾向于借贷关系过程中产生的主体信用,而往往忽视了企业在交易中支付环节产生的商业信用。企业主体信用这一概念已经历经多年,在各个金融机构有详尽的业务系统对各种授信额度进行测算,并且大部分持牌金融机构均在央行的征信系统上对企业各个主体的融资项下信用进行共享。尽管包括商务部在内的很多机构也希望打造商业信用平台,并做出了一些案例,但还没有在金融领域上有较好应用。不言而喻,真实贸易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在信用模型上应该是主体信用和商业信用的结合。
综上所述,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金融”和“交易”必须是两手都要抓的,这就意味着传统金融机构要沉下心来去研究交易结构,去了解真实的交易场景,去理解交易背后的商品属性和供求关系。不管最终采用哪种体系,是金融机构主导还是与核心企业合作,终究要在传统的金融思维中植入“交易”的逻辑,起步阶段可以在传统授信的枝干上额外找到“交易“这一抓手,从而进一步去倚重它,再逐步减少对主体的依赖。或许这才是更好的风险缓释措施,也是金融机构能在未来高度整合的市场下健康发展的重要选择。
三、商品与供求关系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商品”往往是被忽视的概念,而其在供应链金融属性中,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
在我看来,商品按其标准化程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1、 最标准的商品,流通性好、变现能力强,通常可以不需订单直接生产,进入二级市场,可以做期货。
2、 次标准的商品,有统一规格,流通性及泛用性较好,但不作为最基础原材料,较多按需或按订单生产,可以考虑存货融资。
3、 定制化的商品,流通性不强,通常会有一定时间账期,不过根据供求关系,也可能会是订单生产。
在商品之外,另一个要去思考的角度是供求关系。即:
1、 对于供大于求的,通常买方较为强势,会产生赊销,对于卖方可以叙做保理业务。
2、 对于供不应求的业务,通常卖方较为强势,可以叙作卖方订单融资或者买方未来货权融资。
除此之外,不同的产业业态和交易模式会有不同的组合模式,金融机构可以去挖掘企业交易模式的内生力量去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也可以对新型的商业模式进行基于金融理念的指导,使之更符合金融的逻辑。
四、风险与机遇
近年来,各级主管部门接二连三发布支持供应链金融的文件,同时,各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入这条赛道,对于供应链金融可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宏观经济承压、房地产行业日趋严控、P2P行业不断暴雷的今天,任何以借贷利差为主营业务的金融平台都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风险和机遇总是会共存,如今要想做好供应链金融,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 精准定位,深耕细作。找到自身优势和产业切入点,就算是具有大资金及账户管理能力的金融机构,也不能漫天撒饵,始终是要找到熟悉的产业叙做适合的供应链业务。
2、 转变思路,重视交易。并不是说传统的银行保理等供应链产品不能去做,而是这种模式是严格按照金融机构的品味去定制的,更符合贷款的利率、期限要求,而离真正的交易比较遥远。符合要求的业务量毕竟有限,如果改动交易结构,事实上就变成了为了金融产品而交易,偏离了交易真实的本质。
3、 技术研发,搭建平台。需要注意的是,当下很多技术平台言必称大数据,似乎只有大数据才是未来,但这其中一个悖论是大数据对于平台有价值,是对于客户和交易价值有限:技术平台的技术和反映速度始终是要满足客户交易及融资的需求,而不是一味搜集客户信息。同时,对于2B的业务,特别是产业链金融的业务,由于参与方较少,数据起到的风控效果有限,技术平台最重要是要贴近交易,成为真实交易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产融结合。
文章作者:朱楠 重庆魏桥金融保理有限公司总经理